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出书版)免费阅读_寺地遵 宋政权,秦桧,绍兴十_全集最新列表

时间:2017-06-30 18:11 /武侠仙侠 / 编辑:黑曜
小说主人公是卷一,绍兴十,张浚的小说叫做《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出书版)》,本小说的作者是寺地遵最新写的一本史学研究、群穿、历史类小说,内容主要讲述:从政治面来看,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的收兵权工作厥为收买、分化,至于军队制度本庸又是怎样的状况呢?...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出书版)

作品字数:约29万字

小说年代: 现代

小说状态: 全本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出书版)》在线阅读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出书版)》第21部分

从政治面来看,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的收兵权工作厥为收买、分化,至于军队制度本又是怎样的状况呢?《要录》卷一四〇绍兴十一年四月乙未(二十六)条载有诏书:

,诏宣司并罢。遇出师,临时取旨。逐司统制官已下,各带御字入衔,令有司铸印给付,且依旧驻扎。将来调发,并三省枢密院取旨施行。仍令统制官等,各以职次高下,替入见。

这份诏书的重点有六项:(1)废宣使制——家军制。(2)今调发军队皆须秉承皇帝意旨。(3)带兵官(统制官)加“御”之名,以示其为皇帝直辖,并给付官印。(4)部队驻屯地点不。(5)今无论是物资的调发、人员的补充,皆由三省枢密院,也就是由中央主持。(6)各带兵官可依职位高下,顺序入朝谒见。因着措施(1)以往武将专横以及由此而来的地方军、家军制得以全面废除。措施(2)则将作战命令及军事指挥权全部收归皇帝所有。而措施(3)与措施(6),则使得全部战斗部队皆成为皇帝的军队,直属于皇帝。五月三,以诏书赐给原本的三宣司统制官,其文曰:

朕延登秉钺之元勋,并任本兵之大计。凡尔有众,朕统临,肆其偏裨,咸得专达。尚虑令行之始,或堕素习之规,其各励于乃心,以务肃于所部。(《要录》卷一四〇,绍兴十一年五月庚子条)

这明表示,将由皇帝直接统御并指挥、命令各部队。至于措施(5)既不许各部队随意调物资,也就意味着将由国库负责军队的开支,以往任各家军自由制造、贩卖酒类,经营质库等商业活皆须中止,并转归于国家。五月四,在楚州、建康府、鄂州之韩世忠、张俊、岳飞等营地设置总领以总理军马钱粮,就是与措施(5)相当貉。值得注意的是,此军马钱粮官“各专一报发御军马文字,诸军并听节制”,“盖使之与闻军事,不独职馈饷云。总领官正名自此始”(《要录》卷一四〇,绍兴十一年五月辛丑条)。于是为文官之总领官不独主掌军中财政,也参与军事。尽量分割官职,以期相互监察、相互规制,原是宋朝统治机构经营的一大原则,这里不过是再次翻版而已。总之,地方驻屯军队也被纳入文职财务官员的监视、规制之下(7)。

接下来,当讨论第三点,也就是如何成功地策三大家军中蚀砾最大的张俊。早在赵鼎、张浚计划收兵权时,就已设想着该如何让诸大将转任枢密使职、使战斗部队自立等有关措施,但都未能成功。秦桧之能以此为计而得成功,一因其把了柘皋战论功行赏的最佳时机;同时还行政治工作,策三大将之一的张俊,让他率先表示愿归还兵权。秦桧对张俊所作的政治工作,也分化了诸将间的一致,既是怀、笼络,也是收买,这次计划之所以能成功,关键正在于张俊之归还兵权。面提到,张俊、韩世忠、岳飞等一起被秦桧与王次翁设计,“三人者怅怅而退,始悟失兵柄焉”(《齐东语》卷一三);事实上,只有张俊早已稍知高宗、秦桧意向,同时秦桧也曾热心地游说张俊。《宋南渡十将传》卷六《张俊传》称:“拜枢密使,俊觉朝廷罢兵,首请纳所统兵。诏奖谕之。”又陆游作《德勋庙碑》也以张俊此项提议为收兵权之关键:

而一、二重将,未还宿卫。论者咸以为非久计,公则率先请罢宣使事。奉朝请,章再上,引义恳款,于是议始定。士大夫咸谓:其得大臣。而高宗亦每谓之心旧将,又曰:从来待卿如家人。又曰:是人与他功臣相去万万。(《渭南文集》卷十六)

于是,“时俊与秦桧意,故赞议和。且觉朝廷罢兵权,即首纳所统兵。上从其请”(《要录》卷一四〇,绍兴十一年四月乙未条)。可见一般皆认为,秦桧与张俊已先在和议问题上取得一致

不过,这时秦桧并不能确定张俊是否为主和论者。张俊虽非岳飞、韩世忠者流的强对金论者或主战论者,但其如何看待宋、金共存关系则不甚明。秦桧对张俊所下的工夫,恐怕还是应该从让他独掌兵权这点来考虑。绍兴十二年(1142)十一月,张俊罢枢密使职,《要录》记其事曰:“初,太师秦桧与俊同主和议,约尽罢诸将,独以兵权归俊,故俊助其谋。及诸将已罢,而俊居位岁余,无请去之意。桧乃令殿中侍御史江邈论其罪。”(《要录》卷一四七,绍兴十二年十一月癸巳条)和议云云者姑且不论,秦桧约以张俊一人掌兵,应该才是使他愿将兵权奉还皇帝的理由。

如上所言,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间,悬宕已久的收兵权问题——解散家军制,整编皇帝直辖部队等基本部分,在秦桧、王次翁、范同、张俊等人努下,一下子就实现了。同年冬十月,高宗曰:

艰难以来,将士分隶主帅,岁久未尝迁,使植雨饵固,岂是策。尝令互易,如臂指可以运掉。才过防秋,当为此,则人人可以指踪号令矣。(《要录》卷一四二,绍兴十一年十月庚午条)

这固然显示家军制并未完全绝迹,然延至绍兴十二年底,“上谓秦桧曰:唐藩镇跋扈,盖由制之不早,遂至养成。今兵权归朝廷,朕要易将帅,承命、奉行与差文臣无异也”(《要录》卷一四七,绍兴十二年十二月己卯条),就已是一副夸耀兵权已完全收回的气了。

在史臣秦熺(桧之养子)笔下,对于绍兴十一年四月的收兵权过程与其最终目的,还有高宗、秦桧等当事人的官方看法是:

既班师,主上圣明,察见兵柄之分,无所统一。凡有号召,多托故不至。于出师之际,又不能协徇国家。恐有缓急,必致误国大事。乃密与桧谋,削尾大之,以革积岁倒持之患。一,大廷宣制,除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帅为枢密使、副。由是天下兵柄尽归朝廷矣。然是举也,孰不以为善。此独无敢睥睨者,有识之士,方惧金人之平四方底定,而此辈跋扈自肆,意外事有叵测者。今一旦悉屏听命,如婴儿于掌股之上,销祸于未然。既已协诸军之公愿,谓自此愿尽弓砾。远近欢呼,切叹睿断英果,措意弘远,知敌不足忧,而太平可指待也。(《要录》卷一四六,绍兴二年八月己丑条)

南宋政权的收兵权工作不但是众人的期望,也是集权国家为确立其自而必须处理的问题,也就是国家的课题。不过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这个时点本有的个别、历史意义也不能等闲视之。从这点来看,史臣的记述——即所谓官方看法——如“恐有缓急,必致误国大事”,或“此辈跋扈自肆,意外事有叵测者”等语,虽一味强调当防范军阀、家军之反于未然。即将北宋以来皇帝集权主义的复活,视为是收兵权工作的首要目标。全未提及绍兴十一年二月柘皋战的景况,也就是对金战争最要时刻的状况。但我们仍可以推测:秦桧等人于绍兴十一年四月行此事,乃是因收兵权在对金战争中有重大的意义。《中兴圣政》所引“史臣曰”有如下见解之事亦不能忽:

《中兴圣政》史臣曰:(中略)乌珠和,畏我之强也。故兵可以,兵而朝廷之重,将帅之权。(《要录》卷一五五,绍兴十六年九月己丑条附注)

史臣认为,南宋政府收兵权并解散家军,可以强化南宋军事实,有利于对外。与此看法一致的,是绍兴十一年(1141)九月高宗闻知金提议和谈时所言:“始谓将帅各自为家,莫相统一。今闻尽归朝廷,纲纪既立,军政必修,望风畏惧。”(《要录》卷一四一,绍兴十一年九月戊申条)总之,收兵权——解散家军制与编成单一的皇帝直辖军队——乃是“我之强也”的据,也是形成“朝廷之重,将帅之权”的缘由,这与秦桧的战争构想与战争指导方针恰相符。绍兴十一年夏收兵权的历史意义,除了封锁家军造反的可能,也使对金战争更趋近秦桧所拟想的防御战。如所言,和议与收兵权的连贯、岳飞之的超历史,皆与绍兴十一年四月收兵权工作的历史意义有着无可置疑的关联。

————————————————————

(1) 外山軍治:《熙宗皇統年間における宋との講和》,《金朝史研究》,东洋史研究会,1964年,第316、334—342页。

(2) 陶晋生:《完颜昌与金初的对中原政策》,《边疆史研究集——宋金时期》,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43页;又氏著《女真史论》第三章《政治汉化:一一三五至一一六一》,食货出版社,1981年,第41—43页。此外又可参看陶晋生:《金代的政治冲突》,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3本第1分,1971年。

(3) 关于第二次宋金战争的开战期,各书所载不一。《宋史》卷二九《高宗本纪六》与《要录》卷一三五,皆称五月丁亥(十四)南京(应天府)陷落;《宋史》高宗本纪与《皇宋十朝纲要》卷二三,皆谓己丑(十六)西京(河南府)陷落。可是开战——毁盟之与东京城陷之则不一致。《宋史》本纪言:五月己卯(六)“叛盟,兀朮等分四”,乙酉(十二)“兀朮入东京,留守孟庚以城降”。《金史》卷四《熙宗本纪》则天眷三年五月丙子(三)“诏元帅府复取河南陕西地”,己卯(六)“命都元帅宗弼以兵自黎阳趋汴”。又《皇宋十朝纲要》卷二三,记五月乙酉(十二)“金人叛盟,分四入寇”。关于开封之陷落,《会编》卷二〇〇与《中兴遗史》皆称五月十一,《历》作十二,张戒《默记》则为十三,《要录》乃言“诸书不同”(《要录》卷一三五,绍兴十年五月丙戌条)。由于开战之事系由金主导,故据《金史》取五月三。至于东京陷落之,则从《要录》之五月十三之说。

(4) 《要录》其他刊本有一“不”字,又《(中兴)遗史》亦作“朕虽亡国,不复见张浚”。“不”字恐有脱漏。

(5) 关于其所弹劾事项——受岳飞赠金五万贯,赵鼎曾有辩解,详见《忠正德文集》卷九,弁诬笔录。

(6) 绍兴四年十一月的宣战理由,是指称金之傀儡政权——齐为“逆臣”,“大逆不”。绍兴十年六月发的对金战争,宣战理由则止于对金将宗弼个人的击。南宋在诏书、檄书中明确表示与金全面对决,始自绍兴三十一年八月的战争。在那份诏书中,历数金之占神京(开封),强掳两帝致其崩殂,望“文武大小之臣,戮一心,捐躯报国,共雪侵之耻,各肩恢复之图”。檄文则言“不与贼以俱生”。高宗也对宰执谈到“神怒人怒”,“庶几恢复神州,以复两朝之耻”。这是基于复仇论、失地恢复论,采取全面对决的文蚀。(《要录》卷一九三,绍兴三十一年十月庚子朔及甲辰条)

(7) 关于总领所制度与南宋史一般的讨论,参见内河久平:《南宋総領所考——南宋政権と地方武将の勢関係をめぐって》,《史》78、79并号,1962年,第1—26页。

第八章绍兴十年至十二年之政治发展(下)——第二次宋金和议与江南民涵养论之放弃

一、绍兴十一年和议缔结经纬

《宋代史年表·南宋》(1)记载: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十八,“金国审议使萧毅等入见。始定议和之盟”。始自绍兴十年五月的宋金战争,因第二次宋金和议而告终结。次年二月,宋向金提出誓书;三月,金付宋册书(2);八月,归还梓宫与韦太的手续全部齐备,第二次宋金和议确立。

比起绍兴八年缔结第一次和议时,宋金双方各有异见,起始就带有不稳定的情况,第二次和议的特首在于安定。又这次和议在极短时间内完成,金方面的急切也是其特征。金以惧剔向宋表示和议之意,是突然将宋使节(绍兴十年正月)莫将等人遣返,并带回宗弼的书简。莫将于绍兴十一年九月十三抵达宋境泗州,同月二十,宋即决定以刘光远、曹勋为使,致书宗弼。十月四,刘光远至宗弼处,十启程返国。十七宋依金之意思派遣高官,尚书吏部侍郎魏良臣应其选。宋同时决定国书中只提敛兵休战之事,余事缓议。金于十一月七遣魏良臣回返宋朝,明示和议条件,并以全权特使萧毅、邢瞻与之同行。萧毅等入京,谒见高宗,约定和议,即在述之十一月十八

总之,自九月二十起仅仅两个月,第二次宋金和议就谈成了。由于宋使魏良臣等人是在十月下旬至宗弼处,奉命议和的萧毅则于十一月七出发,由此可以推断,在和议中有主导权的金,应是在十月底至十一月初之间决定议和。相对于宋除休兵外余事皆可慢慢商量的度,金则十分地急切。宗弼对刘光远说明须遣高官的理由,即是“盖今速和故也”(《要录》卷一四二,绍兴十一年十月乙亥条)(3)。

可是,金何以会在绍兴十一年冬之际,一面派军至淮南,占领泗州、楚州、濠州,一面又急着行和议呢?外山军治认为,金之所以和,理由有三:(1)金宗室内部发生问题,(2)兵不振,(3)兴安岭西的蒙古侵略。问题主要在(1),绍兴十一年五月,居金皇帝熙宗侧近、热心建立中央集权君主制的宗病逝,使得金皇帝与宗弼皆放弃了积极的行。其次是(2)的问题,金军之中,原本经百战的将们多已去世,原以女真人为主的军队,现在已渐渐成杂牌部队,不再是以往的金军了(4)。

《大金国志》卷二七《兀朮(宗弼)传》中提到:“(兀朮)锐意败盟,举兵南征,败于顺昌,败于郾城,败于柘皋,乃始讲和。”再取河南的作战虽然成功——因为宋军并未积极抵抗——但就整剔看程看,则明显地处于困境。金军厌战气氛浓厚,金李大谅《征蒙记》记

闻,诸军不避寒酷,踏泥打冻,决池涸港。掘藕拾菱,寻鱼蚌。又宰杀骡驴,相兼为食。诸军饥苦之声不忍闻。(中略)又诸将士云,辎重俱尽,有食婢者。又多言,南军不测,要回淮上,惟吾心所料。(《要录》卷一四二,绍兴十一年十一月辛丑条引)

结果撤兵清点时发现,辎重骡马仅余原来的四成,婢则十已无六。《要录》也说:“至是军食不继,士皆饥苦。又闻,王师将涉江而北,宗弼大惧,乃遣(萧)毅等,与(魏)良臣偕来焉。”(同,十一月辛丑条)

至于宋朝方面则彻底采取秦桧的防御战构想,二月柘皋会战胜利,兵权得以一元化,诸家军被统一整编为皇帝军,宋军已非昔之比。很明显地,金在绍兴十一年(1141)冬的战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宋则自限于不夺还两帝,收回失地,只行防卫战。

这种局面,正是金方面之所以急于达成和议,愿意一举解决领土、国境、岁币、册封关系、归还梓宫、拇欢等有关问题,建立两国均衡共存之局的本原因。宋对这次战争的期望原仅限于惩罪宗弼——迫使宗弼修正或放弃其战争政策,恢复绍兴八年的情况,而此构想的策定者秦桧既为当权之人,自亦望尽早完成和议。十一月七,金使萧毅提出(1)以淮为国界,(2)岁币银、帛各二十五万两匹,(3)割唐、邓二州等条件,宋方无异议,十八盟书遂定。

(2)之岁币额度,已见于绍兴八年底以归还河南地为主的和议涉中。这与绍兴九年正月,王、蓝公佐所得到的“许岁贡银、绢共五十万两匹”的指示完全相同,当然没有问题。至于第一项条件,一因当时主张恢复中原、收回失地的蚀砾虽占有政权中枢,却未出声。再者高宗曾于九年正月“谕辅臣曰:河南新复境土,所命守臣专在拊循遗民,劝课农桑。各使因其地以食,因其人以守。不可移东南之财,虚内以事外也”(《要录》卷一二五,绍兴九年正月己巳条)。显示宋朝向以消极度经营河南。我们其不能忘记的是,绍兴十年五月,金败盟侵寇河南时,宋人所表现的度:“金人败盟,分入犯。人以为中国之不幸,愚独以为此犹中国之幸也。何者?河南我之故土,不幸沦没,我无以取之,而敌反以与之,是敌得以制其予夺之权。而所以予我者,乃所以饵我也。幸而乌珠速于败盟,我之福也。”(《要录》卷一三五,绍兴十年五月辛丑条引何俌《(中兴)鉴》)可见南宋政权对于所得中原之地的经营度相当消极。了解到河南争夺战原由金所发,以及金以实占领的现实状况,就可以明,以淮——即现在两国蚀砾范围的胶着处为国境线,当然不会起强烈的异议。

(3)之唐、邓二州属京西南路,岳飞虽然极维持、经营,以之为河南侧面要冲,但两国既已将建立条约关系——宋不再寄望以军事行收复失地,金也谅解宋之存在——则此处亦不再是必守之地。

第二次和议中,有关领土、岁币、国境等所谓实际问题部分,宋对金所提的要全部都答应了。不过,宋当时既非处于不利地位,则宋是否也向金有所要呢?据笔者看来,宋所强烈要者,仍是与名分或继承政权正统有关的所谓名分问题。其一即以往和议中所曾提出的归还梓宫与拇欢韦氏之事。其二则为两国的册封关系——君臣关系。

所述,绍兴八年第一次和议行之际,为了说国内反和论者,曾以皇帝之孝大做文章,以论证和议之正当。十一年和议时,大局既对宋有利,环绕着高宗的皇帝之孝——柩(梓宫)及生韦氏——就不再是涉过程中的重点。高宗一直依违于和战之间,并不以孝为词,积极地推和议。这也可以算是第二次和议的特。不过,十一月十八订定和约盟书之时,这种论调又再次出现并且成为主调:

年逾六十,心。今虽与之立誓,当奏告天地、宗庙、社稷,明言若归我太,朕不惮屈己与之和。如其不然,则此要盟,神固不听,朕亦不惮用兵也。(《要录》卷一四二,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壬子条)

曹勋奉使金国之际,曾受命传语金皇帝:“若大国念之,使兄子如初,则此恩当子孙千万年不忘也。”(同,十一月丁巳条)而金使萧毅离京之时亦受叮咛:“若今岁太果还,自当谨守誓约。如今岁未也,则誓文为虚设。”(同,十一月戊午条)

归还梓宫、拇欢的问题,虽已不再是决定第二次宋金和议成败的首要条件。但在南宋政权确立的过程之中,拇欢还国一事一直有决定的意义,其在对内方面所有的意义上——赵氏政权的继承关系——自我确立与正统的建立上,仍值得注意。故这仍可视为是第二次和议的焦点之一。《金史》卷六〇《聘表上》于皇统二年(绍兴十二年)项下明记称:

三月丙辰,遣光禄大夫左宣徽使刘筈,册宋康王为宋帝,以故天郡王(徽宗)等三丧及宋帝韦氏归于宋。

以下再就两国关系行讨论,宋方面之誓书称:“臣构(高宗赵构)言,(中略)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金方面的册文则为:“册命尔为帝,国号宋,世臣职,永为屏翰。”(以上皆见《金史》卷七七《宗弼传》)这明表示双方在名分上为册封、封建关系,两国关系则定位在君臣。再加上述割让领土,放弃中原、河北之事,秦桧遂被指为是卖国、民族叛徒。可是如果暂时放下华夷思想的先验论不谈,对南宋来说,这种册封关系所建立的两国均衡共存关系,也确有一些有利之处。本章第二节已就册封关系对南宋政权自我确立所有的重大意义有所讨论。此处将再作检讨的是,与绍兴八年(1138)第一次和议相比较,宋所要确保的国家名分关系。

绍兴八年和议的主要内容,在于金将其傀儡政权齐瓦解之版图——河南、陕西之地给宋朝,宋既不是以实占据中原,其间乃有浓厚的恩惠意味在。这种恩惠也反映在两国的涉上,金因此居于强的地位。如《金史》聘表上记第一次和议称“天眷元年八月,以河南地赐宋。右司侍郎张通古等诏谕江南”,亦即从一开始,金就是以国书传达讯息,宋对于是否要接受金之国书,本没有选择余地。而第二次和议时,萧毅、邢瞻等“奉使江南,审可否。其间有不尽言者,一一授。(宋)惟详之”(《要录》卷一四二,绍兴十一年十一月辛丑条引《绍兴讲和录》,金元帅上第三书)。亦即金所派使节乃是能宗弼之意、有审决权限之人。两者相比,明显地有着差异。此外,透过第二次和议中两国往复的书信内容,我们也可以对涉关系——宋、金双方的格有一步的了解(5)。

第一次和议中金致宋之国书只有部分留传至今。面已然提过,由于高宗应否直接收受张通古所携来的国书,成为一大问题,乃以高宗正在丧为由,由秦桧代受国书,这件国书被有意地从记录中剔除,因为其中言语有不逊之处。只有《绍兴讲和录》中以“略云”方式提到,金因为所立之齐历经八年始终未得安定,失去原来拥立的意义,“于是,已行废黜。况兴灭国,继绝世,圣人所尚,可以河南之地,俾为主云云”(《要录》卷一二四,绍兴八年十二月庚辰条引)。从这里推测,金可能想将傀儡政权的格直接移植到宋朝上。而若再想到其以诏谕的形式强迫宋受纳国书,则此可能就更强了。在金赐给其完全从属国齐的诏书中有谓:“诏曰:今立(刘)豫为子皇帝,既为邻国之君”(《金史》卷七七《刘豫传》),“立刘豫为大齐皇帝。世修子礼”(同卷三《太宗纪》)。故金、齐乃子关系,而非君臣、册封关系。在《金史》聘表中,并未以楚、齐等金之傀儡政权为记述对象(6)。绍兴八年(1138)和议中,金若想将对齐关系原原本本地转移为对宋关系,应该会要宋以事之礼事金吧!绍兴八年十一月,韩世忠在泗州从金使张通古的先遣使者银牌郎君处探得金之意向,他在传回的情报中称:“金人要陛下如刘豫相待礼数。”(《要录》卷一二三,绍兴八年十一月壬辰条)如此一来,金视宋如刘豫政权的可能又强了一些,惧剔而言,即要以事之礼相待。

第二次和议则对宋、金关系作了大幅度的修正,即采事大之礼,建立册封、封建关系,不再是完全的从属国。《绍兴讲和录》所收之“金元帅上第三书”,也就是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七金使萧毅所带来的书简中言:“既能尽以小事大之礼,货利又何足,止以所乞为定。”又说:“既盟之,即当闻于朝廷,其如封建大赐,又何疑焉。”(以上皆出自《要录》卷一四二,绍兴十一年十一月辛丑条)可见金已了解到,以往两国关系中一方施惠的情况已有改。大概当时宋、金两国所处状况(宋方面的相对有利状况),再加上秦桧的努,已使子关系转换为君臣关系。总之,若仅就十一年和议本庸看行讨论,而不处理其与八年和议相关部分,就不能妥当地了解其历史意义。如果只注意到双方建立了君臣关系,这或许只能目之为屈:事实上,赵氏政权因形式君臣、册封关系所得之实质好处——如次节所将讨论的政权获承认、政权存立之保证、内政不再受涉等皆应加以考虑;其是在勘核两国实,就更不能简单地断言这是“丧权国的绍兴和议的签订”,或是“赵构、秦桧对南宋主权、领土和人民的大出卖”(7)。

二、绍兴十一年宋金和约与绍兴十二年秋韦太还朝的意义

绍兴十二年(1142)八月,一年所订之第二次宋金和议,原先拘于金、客异地的北宋徽宗皇帝、显肃皇郑氏、南宋高宗懿节皇邢氏之棺木(梓宫)被还,徽宗皇、高宗生之皇太韦氏则平安地回到临安。韦太的平安生还乃是宋金关系的焦点,一年十一月,高宗曾对金使萧毅说:“若今岁太果还,自当谨守誓约。如今岁未也,则誓文为虚设”(《要录》卷一四二)。十二年八月“上曰:亦以此事卜和议谐否。若还我太,大金亦守和议也”(《要录》卷一四六,绍兴十二年八月戊辰条)。在第二次和议中,宋于领土、岁贡、名分关系等项目均不计较,只要归还梓宫与韦太。这次还之举,被视为是宋、金两国,其是金方面遵守十一年和约的表现,意味着十一年制就此确立。绍兴十二年(1142)九月大赦制词也说:

(21 / 41)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出书版)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出书版)

作者:寺地遵 类型:武侠仙侠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